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健康武汉微信公众号

新闻公告

News
首页新闻公告 → 最新动态

【新闻】一束红玫瑰见证百年老院的百岁奇迹

2020-06-11文章来源:

来源:武汉晚报

104岁王达全老人出院后,一直保留着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医护们送的红玫瑰。玫瑰终会凋谢,但医护团队尊重敬佑每一个生命,悉心救治每一位患者的信念与决心长存。

    生命至上

    百岁新冠老人康复获央视点赞

    3月17日,104岁的王达全奶奶新冠肺炎康复出院,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付守芝送她一束红玫瑰的照片登上了央视新闻。

    3月3日王奶奶因感染新冠病毒入院时,还被诊断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胃炎、低蛋白血症等十余种疾病,老人听力减退且有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初到重症病区,老人不仅精神状态不好,还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特别抗拒。重症医学科主任付守芝、上海援鄂医疗队的专家组、护士长蔡利萍带领医护团队,对老人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细致的护理方案。

    为了保障王奶奶的营养和水分补给,医护还专门开小灶,煮鸡蛋羹、小米粥、牛奶、米粉等送到床前一口一口喂,“不仅能提高免疫力,还能让奶奶心情愉悦”。付守芝回忆,初到病区时,王奶奶“发脾气”不配合,他们就拿颜色鲜艳的小物件吸引奶奶注意,“奶奶最喜欢红玫瑰”,付守芝说。老人家属蔡先生在采访中表示:“这种不放弃任何一人的态度,让人心怀敬意。”

    医院新冠救治专家组组长郭红荣说,高龄新冠患者救治难度大,自身有基础疾病居多,新冠病毒侵袭导致多器官受影响,治疗团队需对每个人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另外,疫情防控时期无家属陪护,生活料理、心理疏导和鼓励尤为重要。101岁的戴爷爷是轻症感染者,他在住院期间被特许每天在护士站和老伴煲电话粥,以缓解老人的思家情绪。还有不少老人在住院期间,在医护的帮助下学会了用微信视频。

    武汉市第三医院作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一共救治了1700余名新冠患者,其中有106位80岁以上的老人被治愈,90岁以上17位,100岁以上2位。

    要长寿,更要生活质量

    不仅是治病,老人更需要尊重与希望

    去年春天,79岁章奶奶摔倒骨折,送往三医院光谷院区,在术前检查中,发现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立即转往胸痛中心紧急植入支架开通血管。 

    支架手术后,因为骨折疼痛日夜难眠,章奶奶和家属强烈要求手术,以求快速康复。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后3个月内行其他手术,是医学上的禁忌。但如果不做骨科手术,老人将带着痛苦卧床,更将面临褥疮、感染等多重并发症,最终将面临生命衰竭。在家属和老人的反复要求下,骨科、心内科、麻醉科团队制定了周全的手术方案并多次模拟手术后,为章奶奶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还为章奶奶进行了个性化的镇痛处理,术后第5天,章奶奶在医护人员搀扶下站立起来,一周后出院。经过两个月康复锻炼,又能正常活动了。

    脊柱骨病与创伤骨科主任李章华说:“老人对生命的态度让我们敬畏,她说活得没质量没尊严不如死去。”在骨科,经常有老人在骨折后主动选择手术力求快速康复,这种一反以往多数选择保守治疗的态度变化,反映了当下老年人的生活态度,重尊严、要生活质量。在骨科,高龄老人术后快速康复的例子比比皆是,还包括好几例百岁老人。

    80岁癌症患者罗爷爷受胸腔积液困扰身体日渐衰竭,疫情防控期间却找不到医院收治,无奈给曾经的管床医生、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杨璐瑜医生打电话求助。罗爷爷老伴说,虽有心理准备,但就算是走也不希望他走得这么痛苦,他们的话让杨医生泪流满面。杨璐瑜和董辉两位医生到老人家中为他排出了胸水,老人又恢复了睡眠和进食,状态好了起来。杨璐瑜说:“虽然我们冒了风险,但给予了老人希望,值得。”

    多关照、盼理解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医院更是如此

    “我们科有一对金婚老人!”神经内科护士纪巍在朋友圈晒出了为他们准备的超大蛋糕和鲜花。原来郝爷爷突发脑梗送医,老伴守在床边寸步不离。就在金婚纪念日这天,郝爷爷对婆婆的呼唤有了回应,并且抬起了手。纪巍说这个惊喜变化,不仅是给康复中的患者以鼓励,也是传递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爱护。

    老年患者居多的中医科,更是有“海底捞式”的服务精神,科内被患者津津乐道的有两个故事:一位奶奶入院当天一切安置妥当,突然要回家,她担心孙女没带钥匙,管床医生当天下午在老人孙女的学校门口送去了钥匙;还有一位独居老先生住院期间要回家收快递,医生担心他无法安全往返,下班后去老人小区取了快递带到医院。“在一般人看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是老人们天大的事,只要能做到我们都做。”中医科副主任江波说,心思安定了,老人能安心吃饭睡觉,心情愉悦,身体也会好得快。

    有时候个别老人的要求,也会让医生头疼。心内科主任李东升记得,一位80岁的婆婆送到医院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但是老伴却认为心脏手术风险太大。医生轮番上阵给爹爹做工作,眼看着心梗救治的黄金120分钟就要过去了,医生们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儿子在电话里同意立刻手术,却无法赶到签字。李东升主任当机立断把婆婆推入了手术室,婆婆身患多种基础疾病,无家属签字的情况下手术,医疗团队背负着巨大的风险。最终,老人救过来了,儿子赶来补上了签字,并表达谢意。

    在病房,护士李晓看到爹爹对老伴无微不至的照料,突然理解了他的犟脾气:“他是太在乎老伴了,只是不懂医疗知识。”李东升主任说,胸痛中心一贯有先救治后付费的惯例,紧急情况下医生冒险“替老人做决定”,也是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

    记不住?搞不懂?

    送上门的健康科普  管到位的健康档案

    为了使“犟脾气”少一些,李东升主任带着团队在社区巡回做科普讲座,教患者如何识别心梗、心血管疾病的日常保健。心内科还成立了“心健康心联盟”打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家园,举办趣味运动会、病友经历分享会等活动,告诉大家,患心血管疾病不是生活的终结,而是健康新生活的开端。

    神经内科团队每个月在院内、院外开讲健康课堂,院内讲座主要针对住院患者,主打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和日常保健;社区课堂主打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及脑梗的识别和急救。

    考虑到老年群体服用药物种类多,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康复科、中医科等老年人为主体的科室,都有为出院老人大字手写药物服用清单的传统。不少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药学部推出药物咨询门诊,为老人量身定制服药方案并长期跟踪监测服药效果。

    近年来,心内科副主任祝芬在坚持做一件事:教每位心血管疾病患者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每位复诊患者人手一本“健康管理笔记本”,上面记录每日的早晚血压、心率,服用药物的情况。祝芬说,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容易复发,健康管理是关键。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2年来,在她门诊长期跟踪复诊的100多名老年患者,无一人因为病情反复再次住院。